遲福林:解放思想 大膽創新 ——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摘要:要以產業為重點統一規劃全島資源和空間布局,優化整體資源配置、完善城鄉分工體系;但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發,客觀判斷自由貿易港建設面臨的風險,還需要研究:在海南產業基礎薄弱、市場流量不大、營商環境有待改善的特定背景下,如何盡快改善營商環境、如何盡快采取相關重大舉措,增強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吸引力。(1)框架法,需要明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基本內涵、法律地位與性質、行政體制框架、貿易與投資制度、財稅制度、金融制度、海關制度等。目前,有一部分短期資本已開始進入海南,要盡快出臺產業項目清單,引導投資,發展產業。
一. 處理好“重要開放門戶”戰略目標與“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的內在關系
1.打造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是中央建立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大戰略目標,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大戰略任務。在疫情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中美關系深刻復雜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亞太區域政治經濟格局某些重要變化的特定背景下,以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最高水平開放政策和制度,充分釋放海南獨特的地理優勢、區位優勢與資源價值潛力,使海南盡快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吸引集聚全球優質生產要素、開展更高層次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
2.“三區一中心”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定位,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基本要求與行動目標。“三區一中心”是中央統籌戰略目標與海南自身特色,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生態文明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及國家重大戰略支撐保障能力建設,使海南自由貿易港盡快形成對周邊國家在某些方面的重要影響力與一定的主導力,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戰略目標與戰略定位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兩個方面。實現戰略目標,是實現戰略定位的重大推動力;夯實戰略定位,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戰略目標和戰略定位有著內在聯系,只有從戰略目標出發,才能了解戰略定位的重要性;只有把戰略定位做好了,才能為實現戰略目標打下重要基礎。
3.發揮優勢,著力打造“重要開放門戶”。海南自由貿易港作為我國“重要開放門戶”,就是要充分發揮海南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優勢,以加強海南和東南亞產業合作為重點,提升海南面向泛南海區域的重要影響力。盡快形成這個“重要影響力”,是打造“重要開放門戶”的重大任務。
(1)以構建數字經濟網絡為重點打造數字經濟制高點,提升對東南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力。例如,發揮我國數字經濟優勢,加快海南同東南亞建立數字自由貿易區,推動跨境數據有序便利流動,在以我國為主導的區域數字貿易規則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試;以海南生態軟件園為載體,加快建立海南自由貿易港數據交易所,提升海南在區域數據安全、監管、認證、定價、標準、交易等方面的影響力。
(2)以泛南海郵輪旅游為重點形成對東南亞旅游市場的輻射力、影響力。一方面,郵輪旅游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一方面,郵輪旅游合作將對泛南海形勢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一艘郵輪可以帶去一個大市場。
(3)以建立面向東南亞的熱帶農產品保鮮、加工、儲藏基地為重點打造熱帶農業產業發展制高點。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著農業加工配套能力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短板。建議抓住未來3-5年左右的時間窗口期,依托我國較強的工業配套能力與14億人的內需大市場,以熱帶農產品保鮮、加工、儲藏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工業化進程,打造面向東南亞的熱帶農產品保鮮、加工、儲藏、交易基地,形成區域性熱帶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力。
(4)以洋浦港為依托,打造以油氣為重點的海上運輸、儲藏、加工、交易中心。例如,以“中國洋浦港”為船籍港,加快航道網絡建設;培育發展以集裝箱為主的海上運輸體系;依托海南自貿港,設立洋浦航運交易所,發展國際船舶登記交易、國際航運信息服務、航運運價交易、保稅油供應;培育與航運相關的維修、加工、儲藏及金融、保險等產業。
(5)充分發揮博鰲亞洲論壇的帶動力、影響力,打造區域性人文交流平臺。依托博鰲亞洲論壇的良好聲譽,在海南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和高層次、區域性、多角度、國際化的人文交流活動。
4.在服務重大國家戰略中拓展自身發展空間。首先,中央決定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是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大舉措,是重大國家戰略。其次,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要求,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政策和制度體系安排。此外,全國人大將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授予海南更大更充分的改革開放自主權。把握大局,自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才能贏得海南發展的重要機遇,才能開拓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新局面。
二. 把握好高水平開放與制度集成創新的融合關系
1.高水平開放重在推進制度型開放。按照中央的要求,海南自由貿易港要建立以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政策與制度體系,打造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新高地。
(1)我國擴大開放的重點是制度型開放,擴大開放的重要標志是制度型開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取得歷史性進展。進入新時代,我國擴大開放的重點是制度型開放,擴大開放的重要標志是制度型開放,這意味著對外開放的重點向國內制度層面延伸。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就是要在制度型開放方面走出一條新路,為全國提供可供借鑒的實踐經驗。
(2)制度型開放是更高水平的開放,是以服務業為重點的開放,是以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為特點的開放。中央要求海南發展不能以轉口貿易和加工制造為重點,而要以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當前,服務貿易不僅是全球自由貿易的重點,更是全球經貿規則重構的焦點。從海南的實際出發,海南有條件、有能力在全國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3)制度型開放的重點,是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通行做法對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就是要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等新趨勢,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
2.制度集成創新是高水平開放的內在需求。制度集成創新具有系統性、融合性的主要特點。把握制度集成創新的著力點,核心是“集成”,以形成制度創新的放大效應。
(1)落實自由貿易港的政策與制度體系安排重在制度集成創新。《總體方案》明確“以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重點,以各類生產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動和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以特殊的稅收制度安排、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完備的法治體系為保障”。這就需要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政策與制度的系統性變革。
(2)制度集成創新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與制度的鮮明特點。從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實踐看,雖然在制度創新的某些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也面臨著制度創新成果碎片化、集成度不高等共性問題。與其他自由貿易試驗區不同,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與制度是整體性的制度創新,具有集成創新的鮮明特點。
(3)以制度集成創新釋放開放政策的疊加放大效應。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與制度涉及領域眾多,包括投資貿易、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海關監管,以及以提升政府效率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要盡快形成高效、權威的決策、執行、立法、司法體系等。
3.按照高水平開放的要求推進制度集成創新的重大任務。
(1)以“五大自由便利”為重點的制度集成創新。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往來自由便利、數據安全有序流動,以及“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的稅收制度,形成了高水平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與制度體系安排。要按照制度集成創新的要求,加強改革系統集成,以提高政策與制度安排的整體效益。
(2)高效率行政體制的制度集成創新。行政高效運轉是實現經濟高度開放的內在要求。從新加坡等國際成功自由貿易港的經驗看,建立與經濟高度開放相適應的“精簡扁平的政府機構+專業高效靈活的法定機構”是其一般特征。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要按照“經濟高度開放、行政高效運轉”的基本要求,加大政府機構和部門設置的制度集成創新力度,優化行政組織架構和職責體系,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殊行政體制安排。為此,需要盡快推動海南“大部門制”改革。建議以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為重點,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相近或相似的功能、職責,推進“大部門制”改革,打造精簡、扁平的政府機構與決策、執行職能相對分離的行政運作模式。
(3)相關立法的制度集成創新。高度法治既是國際自由貿易港的一般特征,也是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基本要求。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迫切需要組建一支專業、高效的立法團隊。建議《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授權海南省人大組建專業、高效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立法機構。
(4)司法體制的制度集成創新。完善海南自由貿易港仲裁體制機制。借鑒香港、新加坡等自由貿易港經驗,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仲裁制度;參考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建立完善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仲裁規則;按著因需設立的原則,在部分仲裁需求較大的市縣設立派出機構。
三. 利用好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的優勢
1.海南自由貿易港背靠14億人消費大市場。如何處理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的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市場,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海南自由貿易港如何全面體現“中國特色”?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14億人的國內大市場,服務于14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
(1)發揮背靠14億人國內大市場的突出優勢。例如,適應國內居民對國際化醫療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大趨勢,擴大海南醫療健康領域開放,推進與日本等醫療健康項下的自由貿易進程,由此使海南的醫療和公共衛生的開放政策成為服務國人醫療健康消費的一張“王牌”。
(2)使國人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國際化產品與服務。疫情影響下國人對醫療健康的需求大幅增加。這兩年我多次去日本,并邀請日本幾家醫療機構來海南考察,希望引進日本治療癌癥的醫療機構。國人到日本去治療癌癥,如果是癌癥中期、偏后期患者,需要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治療,加上家人陪同,大概需要花費200-300萬元人民幣。如果是在海南,成本可以減少8-10倍左右。但是,這類醫療機構進海南很困難,為什么?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在博鰲樂城也僅限于在醫院做干細胞等方面的科研。
2.海南自由貿易港要面向國際市場為主。
(1)從長遠來看,服務于戰略目標,海南要成為吸引投資、促進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平臺。由此,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積極吸引全世界投資者到海南投資興業,集聚全球優質生產要素與企業,提升對全球及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管理服務能力。
(2)從短期來看,要盡快提升海南經濟流量。2019年,海南出入境人員284萬人次,僅為北京的10.6%、廣東的20.2%;實際使用外資15.11億美元,僅為北京的10.6%、廣東的6.8%。為此,盡快提升海南經濟流量,形成以東南亞為重點的境外經濟腹地,在加快自身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同時,盡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競爭新優勢。
(3)分步驟形成相關政策與制度安排。要研究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分析現實需求、長期需求、短期需求何在,從而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
3.充分利用特殊的政策與制度安排,使海南自由貿易港逐步成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重要連接點。一方面,充分利用特殊開放政策與制度安排,有效破解國內居民對服務型消費“有需求、缺供給”的突出矛盾,使海南成為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地區。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央賦予海南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稅收等政策與制度,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拓展國際市場,推動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由此,使海南在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循環發展中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四. 處理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
1.政府在經濟領域的主要職責是制定規則、標準,推動市場有序放開。
(1)“非禁即入”是自由貿易港的基本要求。例如,香港除銀行和保險等少數行業以外,沒有硬性規定需申領牌照行業的進入條件;新加坡只要在依法、合法的前提下,公司可自由經營任何業務,并根據自身狀況和市場行情自行變更經營范圍,無須審批。
(2)在明確規則、標準的前提下推動市場有序開放。以免稅購物為例。未來,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免稅購物市場標準、嚴格監管,實現企業間的充分競爭。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形成免稅購物的市場體系。政府過度干預或長期實行特許經營,既不適應島內外居民的購物需求,也將使得海南免稅購物政策效應逐步減弱。
(3)要在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例如,實行以過程監管為重點的投資便利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加強反壟斷執法,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2.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增大市場活力、人的活力。
(1)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是政府面臨著的重大任務。截至2019年底,海南各類市場主體94萬家,僅相當于浙江的13%、江蘇的9%,廣東的8%。201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海南無一家企業上榜。
(2)以市場化的措施引用人才,增強人的活力。例如,在吸引人才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靈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吸引人才的重要作用。
3.經濟活動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尤其是要把市場搞活,把經濟搞活,更要注重遵守市場經濟規律。6月29日,宜信財富創始人唐寧請我做了一個半小時的在線直播交流,僅百度線上參與的人數就超過了35萬。沒想到,上線的第一個問題就問我:如何看海南的房地產?內地人能不能在海南買房?當時我講了幾條:第一,海南是宜居之地,房地產有好的發展空間,海南目前只有不到1000萬人口,如果自由貿易港建設10年左右,應該有1500萬左右人口,再加上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使得海南房地產的需求不斷提升。第二,為了防止房地產亂序發展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沖擊,不得已采取了某些行政控制的辦法,我認為這是短期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第三,從長期來看,首先要解決好本地居民的保障性住房。要學習借鑒新加坡的組屋計劃,使得海南本地人能買得起房、住得起房。與此同時,在政府的有效調控下有序地放開房地產市場。
五. 把握好“放得開”與“管得住”的關系
1.“放開、搞活”是海南發展現狀的基本需求。
(1)“一線完全放開、二線高效管理”是國際自由貿易港的突出特征。首先,自由貿易港的“國際性”,是單一國家或地區通過國內立法向世界提供的全球性“公共產品”。其次,自由貿易港大都實行“境內關外”的管理模式,以在充分吸收全球資源的同時,有效隔離潛在風險。第三,自由貿易港的“二線高效管理”,是要通過一定的政策與制度設計,在防范風險的同時帶動促進其他區域發展。
(2)“放開、搞活”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最大的實際需求。把經濟搞活、市場搞活,使物流、人流、資金流活起來。這樣,才能增強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吸引力,才能在最大限度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與資源集聚中形成自貿港產業體系。由此看來,“管得住才能放得開”,這句話從原則上講是對的。“管住”不是“管死”,不能把“管得住才能放得開”絕對化。
2.未來幾年的突出矛盾是“一線”要放開。
(1)從實際看,先“二線管住”后再“一線放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就難以突破。海南是一個島嶼經濟體,在缺乏市場流量、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如果將“二線管住”作為開局階段的首要任務,就難以實現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開篇布局的突破。
(2)當前“一線”全面放開更具迫切性、戰略性。在經濟全球化新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吸引境外投資者(尤其是歐美大企業)進入海南面臨著多方面的不確定性。未來,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將更加復雜。能否利用重要時間窗口期,在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局的頭幾年實現“一線”全面放開,是搞活市場、搞活經濟,提升物流、人流、資金流的關鍵。
(3)2025年前,“一線”徹底放開,“二線”高效、嚴格管住。
3.在“一線”放開中逐步形成“二線”高效、科學管住的制度安排。
(1)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一線”與“二線”的關系。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實際看,海關制度設計要在有效防范經濟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既要面向國際市場又要服務國內14億人的內需大市場;既要保證海南與境外市場在各要素流動上的自由和便利,又要有利于海南與內地市場在各要素流動上的自由和便利。
(2)在“一線”放開中逐步明確“二線”管理的重點、措施、制度。我們常說,不做就不知道怎么做。未來,適應“一線”放開的實際風險管控需求,需要逐步形成“二線”高效管住的制度安排。
(3)海南有條件在“一線”放開中實現“二線”高效管住。一方面,海南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更重要的是,當前監管技術、監管能力與3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例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電子關鎖等,在海南全島設立環島電子圍網,建立自由貿易綜合信息化監管服務平臺,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換共享,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和水平。
六. 處理好“早期安排”中重點園區建設與全島產業發展的關系
1.“早期安排”政策向重點園區傾斜的目的是拉動相關產業發展。一方面,由于海南市場體系不完善,以重點園區為主承接“早期安排”政策對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一方面,園區發展的關鍵也在于產業。就是說,要從拉動產業發展出發推動重點園區發展。從海南以往的實踐看,單純做“島中島”“園中園”都不大成功。為什么?重要原因在于海南園區發展尚未同全島產業發展相融合,難以產生拉動效應。例如,中央賦予海南博鰲樂城九條醫療開放政策,在醫療開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由于地域限制及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這些開放政策的效力遠未發揮。
2.產業基礎仍然薄弱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面臨著的突出矛盾。2019年,海南服務業增加值3129.54億元,僅相當于上海的11.2%、北京的10.6%、浙江的9.2%、江蘇的6.1%、廣東的5.2%;旅行和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占海南服務貿易總額的72.04%,不僅高于我國55.6%的平均水平,更遠高于新加坡41.1%的水平。為此,要把重點推進園區建設與加快產業發展、尤其是服務業市場開放的破題作為“早期安排”的重中之重。
3.“早期安排”要注重產業發展的全島布局,以調動全島各個方面、尤其是調動市縣的積極性。從海南的情況看,要充分調動市縣參與自貿港建設的積極性。當前,有的市縣既不大明確各自在自貿港建設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大清楚其產業發展的重點以及在全局發展中的定位。要以產業為重點統一規劃全島資源和空間布局,優化整體資源配置、完善城鄉分工體系;在全省規劃統一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土地利用統一、基礎設施統一、產業布局統一、城鄉發展統一、環境保護統一、社會政策統一,顯著提升包括市縣、農村在內的全省資源利用效益,形成海南發展的整體優勢。
七. 著力處理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城市與農村的關系
1.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實施范圍為海南島全島,全島就包括農村。海南建省辦特區之初,在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產業基礎十分薄弱的背景下,主要精力放在經濟開發上,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沒有大的“手筆”。去年底,我到一個扶貧點調研,村里50%左右50歲以上的人不懂普通話,村書記給我當翻譯。我說,建省辦特區時你們才十幾歲、二十來歲,不懂普通話怎么了解市場信息?此外,海南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建省之初,海南的熱帶農業品種極其單一。現在基本實現了“品種革命”,海外有什么品種海南幾乎都有。但是,農業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運輸方式尚未發生重要變革,工業化程度低,專業的生產合作社和其他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做不起來,由此規模經營做不起來。由于農業工業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了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變革,并使熱帶農業價值大打折扣。落實《總體方案》提出的“打造全球熱帶農業中心”,仍是一篇需要著力破題的大文章。
2.海南80%的土地、60%的戶籍人口、20%的產業在農村。土地資源是海南最寶貴的資源。由于發展相對滯后,再加上城鄉關系尚未有實質性突破,使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下。例如,2019年,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的GDP只等于廣東省的1/4,分別相當于新加坡、香港的0.42%、0.66%。若2025年,海南單位土地面積產出達到廣東2019年的50%,估計將帶來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資本需求。
3.充分釋放農村資源潛力,關鍵是制度創新。現代農業產業是農村發展的主線,土地是核心,人才是關鍵。在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背景下,如果農村改革不出大招、實招,如果不采取某些特殊辦法,就難以真正搞活農村市場,難以充分釋放海南巨大的土地資源潛力。例如,能不能全面推進城市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市場的統一,能不能采取某些辦法支持公務員、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人員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建設,能不能鼓勵大學生、退休還鄉者返鄉就業,等等。
八. 客觀判斷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面臨著的短期風險與中長期風險
1.注重解決好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局的“風險”。當前,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局確實面臨著某些風險。例如,免稅購物政策下產生了某些走私的問題。這是不是風險?確實是風險,要嚴格管理、堅決管住。但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發,客觀判斷自由貿易港建設面臨的風險,還需要研究:在海南產業基礎薄弱、市場流量不大、營商環境有待改善的特定背景下,如何盡快改善營商環境、如何盡快采取相關重大舉措,增強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吸引力。
2.著力研究面臨著的某些挑戰。在疫情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復雜變化的特定背景下,吸引境外投資者、尤其是有實力的企業來海南自由貿易港投資,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應當說,海南自由貿易港最初幾年,境外大資本、大財團會不會大量進來?會不會有重大投資項目?這的確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與挑戰。
3.南海區域的政治經濟格局具有深刻性、復雜性。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既具有迫切性、戰略性,又凸顯嚴峻性、挑戰性。如果三亞、海口郵輪母港建設好了,在條件允許時有若干艘數萬噸級郵輪在南海航行,就有可能在南海區域產生某些重要的戰略性影響。
4.要客觀、清醒地估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短期風險和中長期風險。要在把握什么是短期風險、什么是中期風險的基礎上,從長計議,客觀分析判斷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哪些是常規性問題,哪些是突出問題,不能把常規性問題變成主要問題。這樣,有利于客觀分析矛盾與問題,從而找出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的辦法。
九. 解決好現行體制與政策落實的關系
1.政策與體制不協調是海南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從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多年實踐看,只賦予某些政策、只推進產業開放而沒有重大制度創新,沒有充分的改革開放自主權,很多政策是難以落實到位的。例如,建設國際旅游島時提出,經過10年的努力,把海南初步建成國際購物中心。10年過去了,由于多種原因,應當說這個“大政策”落實的并不太好,離當初設定的目標差距尚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政策與體制不協調,使得離島免稅購物等具體政策難以全面落地。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要從大局出發,支持海南大膽改革創新,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的重要批示,海南要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開創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新局面。
2.關鍵是形成想干事、能干事的發展環境與制度安排。《總體方案》強調,要“完善體現新發展理念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地為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落實這個要求,要出臺具體的政策,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盡快形成與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發展環境;同時,加快在行政體制改革、公務員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推出重大舉措,形成行政效率明顯提升的體制保障。
3.盡快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主體法,并具有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基本法”的突出特點。
(1)框架法,需要明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基本內涵、法律地位與性質、行政體制框架、貿易與投資制度、財稅制度、金融制度、海關制度等。
(2)授權法,就相關制度集成創新涉及的中央事權給予海南統一的法定授權,從法律層面保障海南具有充分的改革開放自主權。
十. 客觀總結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歷史經驗與全面吸取歷史教
1.開放是海南的最大希望。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初,產生海南“房地產泡沫”的重要原因在于當初走向大開放期望的落空。1988-1992年這幾年,每年大約有上萬家或者數萬家企業來海南登記注冊。在這種情況下,解決辦公用房成為突出矛盾。正是由于辦公樓嚴重缺乏,使之成為房地產的熱點,出現了炒辦公樓的現象。那個年代,幾乎沒有炒居民住房現象。1993年以后,海南開放政策發生變化,大批企業逐步撤出海南,人走樓空,并由此造成“房地產泡沫”。客觀講,房地產是一個表層現象而不是問題的根源。如果只是把“板子”打在“房地產泡沫”上,就很難抓住問題的本質。實踐一再說明,擴大開放才是海南最大的希望。
2.產業開放與產業發展是吸引人才、投資的基礎與前提。1990-1992年這幾年,每年大約有200-250億元的短期資本進入海南。但是,沒有產業項目,難以找到產業投資機會,使得大多數短期資本炒股票、炒房地產。目前,有一部分短期資本已開始進入海南,要盡快出臺產業項目清單,引導投資,發展產業。
3.重在政策與制度創新。十萬人才下海南,在于對擴大開放的期望,對海南發展的期盼。當時海南人才引進主要是一項制度創新起了重大作用,即只要是專業人才,來海南可以不要檔案,重建檔案。就這樣一項政策與制度創新,在吸引人才中產生了重大作用。目前,中央在人才建設方面給予海南多方面的支持。但客觀講,由于受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的影響,人才政策的實際作用遠未釋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4·13”重要講話中提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環境是良好體制機制”。總結實踐經驗,要吸引大批人才并真正發揮其才能,關鍵靠人才發展的制度創新,靠企業主體,靠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