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共建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國際研討會舉行
2021年10月31日,中改院與中國-東盟思想庫網絡合作,在海口共同主辦以“藍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共建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相關研究機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機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家的40余位代表出席會議,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藍色經濟合作:需求與機遇、政策協同與機制安排等議題展開了廣泛討論。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致辭中指出,在新冠疫情嚴重沖擊世界經濟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背景下,需要在戰略層面謀劃藍色經濟合作,釋放藍色經濟合作潛力,形成藍色經濟新增長點,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穩定增長注入新動能。為此,一是要以開放為主題攜手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以務實推進海洋漁業、郵輪旅游、海上交通運輸、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海洋環保等產業的開放合作為重點,打造海洋經濟國際合作的新機制、新平臺。二是做實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網絡。依托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充分利用亞太地區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率先攜手開展濱海度假、郵輪游艇、海洋公園、海島娛樂等形式的旅游合作,加快推進海洋旅游合作進程。三是推進以海洋經濟合作為主題的自由貿易區建設。推進形式多樣的海洋產業合作園區、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海洋合作的自由貿易區網絡。四是推進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程。逐步形成放射性、網絡化、便捷化的交通網絡布局,為形成匯聚貿易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海洋經濟大走廊創造基礎條件。五是把海南自由貿易港作為實踐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平臺。六是以智庫、青年為重點加強人文交流。攜手實施藍色經濟青年領袖培養項目,共同推進藍色經濟合作的能力建設。
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認為,世界力量平衡繼續朝著有利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發展;地緣政治、大國沖突、戰爭危險等傳統安全危險有增無減;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推動下,全球經濟遭遇了逆全球化的反撲。現在的形勢呼吁亞太各國要認真考慮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構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環太平洋亞太自貿區建設需要加快速度,并與現在的和其他籌備中的貿易安排相結合,形成更大規模和更高水平的自由貿易投資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一級教授張蘊嶺指出,人類對于海洋認識是不斷的演化。海洋觀1.0發現海洋可以作為大通道利用;海洋觀2.0發現,隨著技術發展,海洋里有很多資源可從利用,引起了海洋的大開發;現在提出海洋可持續,就是海洋觀3.0,必須維護海洋。發展海洋經濟,第一位是海洋可持續,沒有海洋可持續就沒有可持續的海洋經濟。要從觀念上更新對海洋的認識,有新的觀念才能有新的行動。在行動時,首先每個國家制定規則,然后再共同治理、共同維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指出,海洋合作很重要很有必要,但不會因為需要就會自動產生合作,主辦方選擇政策協同與機制安排為論壇研討重點,抓住了關鍵性問題。過去幾十年來,中方占了非常大的主動性,但中國-東盟之間的藍色經濟合作受到多元利益訴求的約束與域外勢力的干擾。為此,推動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需要推動去政治化,把政治和經濟再分開,通過重新探討功能性合作來突破過多政治安全的約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指出,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自然災害安全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第一,中國和東盟國家與成員國之間的關系是以經濟為基礎。第二,東盟國家特別是東南亞的國家,在協調方面會與中國相關機構有高效的協作,進行相互交流。第三,作為利益相關方,特別是災后重建,中國會不斷地提供援助,包括相關專家的團隊。第四,雙邊互信非常重要,只有互信才能持續運營災后重建。
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院長施余兵指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有四點需求,一是加強抗疫合作,共同推動藍色經濟復蘇的需求;二是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推進的需求。三是保持地區和平穩定的需求。四是由法律形式確定和推進的需求。目前中國與東盟在海上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基礎,下一步深化合作,一是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藍色經濟產業的更新換代、港口建設方面進行合作;二是建立區域合作組織,比如建立委員會組織加強區域和環保合作,也促進區域環保條約的簽訂;三是加強中國與東盟高校和智庫合作。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認為,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一帶一路”原有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產能抓手,創新合作模式,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并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在港口建設,港務管理、航運物流、漁業、養殖業、海洋再生能源、海床礦物開采等方面,中國擁有經驗和資源可以進行合作與分享。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經濟部副主任徐叢春提出,“十四五”發展藍色金融有五個著力點。一是積極參與《原則》修訂及相關標準規范研究制訂。二是利用現有的綠色金融市場基礎,以藍色債券作為重點融資工具,研究開展“藍色債券”政策指引,探索出臺相關指導目錄與規范等配套,支持藍色債券發行。三是推進財政金融政策協同,從財稅、保險、基金等方面,緩釋金融機構風險。四是服務涉海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五是依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等機構,加強藍色經濟金融國際合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劉卿指出,第一,亞太藍色經濟發展面臨氣候變化、過度資源開發、海洋污染、海洋治理經驗缺失等挑戰。第二,推進亞太藍色經濟合作,面臨三個機遇。一是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亞太地區;二是沿海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藍色經濟;三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藍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第三,推進亞太藍色經濟合作,一是加強亞太區域對話交流;二是增強亞太區域能力建設,加強海洋國家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三是構建區域合作網絡,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四是實施陸海統籌。
外交學院亞洲所所長郭延軍認為,深化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以及藍色經濟合作,可以重點考慮兩個領域。一是海洋生態的區域保護,優先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二是促進海洋產業發展。從短期來看,可以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通過藍色經濟合作減輕或者降低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二是要建立協調機制共同解決問題。從長期來看,可以制定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化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以及藍色經濟合作,最關鍵的是融資,可以吸引私營企業投融資,還可以發行藍色債券。
聯合國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認為,海洋超越國界與各國合作共動可持續藍色經濟發展,對于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非常重要。世界要扭轉海洋退化的趨勢,國際伙伴關系協調以及經驗分享至關重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愿意幫助各國恢復現有海洋資源和擴大藍色經濟,推動可持續發展。
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館公使狄諾指出,印尼和中國可以進一步加深合作,建立藍色經濟發展走廊,加深衛生保健、數字經濟、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等領域的合作。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林勇新指出,中國東盟推進藍色經濟合作,面臨很多挑戰,包括南海問題的升溫、政策意愿落實的機制建設挑戰、不同國家不同發展水平以及要素供給保障水平等。下一步,三個方面的合作非常重要。一是漁民減貧。二是海洋環境問題的防治,三是海洋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太平洋島國事務委員會主席易立亞認為,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進行藍色經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在機制上、政策上進行協調。第一,通過經濟發展創造工作和財富。第二,投資于未來。在領域上,重點放在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漁業、生物醫藥、海洋資源開發、能源發展、海洋污染治理、社會發展等關鍵領域。
馬來西亞海事學院海事經濟與工業中心高級研究員洪振指出,印度洋國家也在發展藍色經濟,并且召開了IORA峰會,加強藍色經濟區域的合作。印度洋區域有可能成為一個藍色經濟的區域樣板,通過多邊臨時的機制來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并且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舍瓦雷指出,中國和柬埔寨之間可以在省一級加強交流,建立旅游路線、設立貿易經濟特區;建立海洋觀測站,建立水產和水產養殖發展中心;建立海洋環境保護組織,制定海洋經濟發展白皮書;共同發展海洋漁業或者養殖業。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所副所長張學剛建議,第一,中國東盟在涉海產業方面可以先動起來。包括港口和海上運輸、海上物流、冷鏈等,也包括濱海經濟以及海洋科學生態。第二,地區省市可以先行先試起來。比如,海南自貿港可以先行先試,與東盟進行海上互聯互通,開展產業鏈合作、金融鏈合作與服務業開放合作;第三,智庫學者可以先行先試起來,進一步拓展中國東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海洋權益司)二級巡視員孫生智認為,中國與東盟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要堅持六條原則。一是平等、開放、透明。二是互信、互建、共商、共治。三是共促藍色增長和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四是增強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五是協同保護海洋。六是尊重保護和促進多元化。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目標是四個,促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藍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實現共同發展。具體看,需要開展海洋空間規劃交流提高海洋治理能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發展海洋產業;發展生態漁業;推動無障礙旅游區建設;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完善海洋合作機制;推動智庫合作。
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原院長河合正弘認為,我們在消費和使用海洋資源,并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洋過度開采、海洋污染等共同挑戰。藍色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涉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生物可持續發展。實現藍色經濟非常重要,它是一種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