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研討會”在海口召開
2021年10月31日下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在海南海口聯合舉辦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國內外專家學者、海南省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家代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打造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的政策和制度需求”“打造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的產業發展與政策安排”“RCEP生效后海南自由貿易港在雙循環的戰略作用”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秘書長、省委自貿港工委辦主任倪強在致辭演講中對中改院建院30周年表示祝賀。他表示,30年來,中改院以改革精神、創新意識、務實作風和國際視野走出了智庫發展的新路子,成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倪強副省長指出,海南經濟增長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勁。海南正在按照遠近結合、小步快跑、蹄疾步穩的節奏,圍繞2025年前全島封關運作做準備;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做強“五個自由便利+一個自由安全有序”的自貿港功能,推動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海南進行壓力測試;打造免稅購物、國際醫療、留學海南三大品牌,吸引我國居民海外消費回流,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海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惠平在致辭演講中提出,在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疫情常態化背景下,要發揮海南開放新高地作用,將海南打造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和交匯點。為此,要堅定信心,動態對標國際規則;堅持問題導向,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精準落實自貿港政策,充分發揮和釋放政策效應;先行先試高標準經貿規則,特別是要在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補貼政策改革方面做好壓力測試,提升適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能力,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海南智慧。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致辭演講中提出,發揮獨特地理區位與政策制度優勢,積極吸引全球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打造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的交匯點,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大任務。第一,14億人國內消費大市場是突出優勢。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主要市場仍在國內。第二,海南自由貿易港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重點在東盟。一是打造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市場聯結點,建立區域性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航運交易市場、金融市場;二是打造中國與東盟的產業聯結點,建立面向東盟的熱帶農產品保鮮、加工、儲藏、出口基地,面向東盟的雙邊、多邊旅游經濟合作網絡,探索建立數字自由貿易區;三是打造成為中國與東盟的人員往來聯結點,例如適時引進菲傭、在海南率先探索開展職業技術移民積分制、探索建立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東南亞智庫聯盟等。第三,抓住打造雙循環連接點的突出矛盾,建議在全島封關運作前盡快推進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生效、加快形成有利于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連接點的市場環境、在重點服務貿易領域率先實現市場連接的重要突破。
論壇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海南打造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的政策和制度需求”進行討論。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副院長吳士存建議,要以營商環境的改善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海南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他建議,啟動瓊州海峽建設,以此破解長期制約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瓶頸,降低海南營商成本,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以粵西的湛江、茂名、陽江和廣西的東部地區以及海南為載體,培育瓊州海峽兩岸經濟帶新的經濟增長極;按照從園區、領域到地區的思路推進海南營商環境改善。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客座教授楊榮文認為,作為自由貿易港,海南有條件成為雙循環的一個交匯點。他指出,海南要成為雙循環的交匯點,必須要加大和東盟的聯系,在不同層面上和東盟地區開展更多的合作,包括政策協調、國際協定的簽訂等;海南與東盟人文相親,有歷史的淵源,要加強人文交流,例如在RCEP框架下開展政府、學術、商業之間的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原部長趙晉平從國際形勢新變化和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的角度對海南自由貿易港構建低碳型現代產業體系的路徑和著力點進行了交流。他建議,海南盡快建立能源消費監測體系;根據國家碳減排的要求,按照行業地區分解,責任落實到行業、城市和地區;提升節能技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大低碳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在整個能源消費的比重。中歐論壇發起人,歐洲學院客座教授莎達表示,第一,海南在促進中國、東盟、歐盟互聯互通方面存在很大潛力;第二,建議開展海洋安全合作,如在防止海上犯罪、非法捕魚等領域開展合作;第三,在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背景下,以貿易自由化為重點推進東盟、歐盟、中國三方合作,如氣候變化、人文交往等,使海南成為和平和合作的中心。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提出,要對標國際標準尋求高水平開放的新突破。他認為,中國加入CPTPP,有利于繼續構建開放型經濟,有利于有效改善我國與世界其他大國的關系,也有利于促進國內改革;關鍵是深化市場化改革及規則體系的對接。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提出,把海南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銜接帶,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及全國各地的自貿區可以率先建立高質量的離岸經濟開放制度生態環境,由此吸引及留住人才、資金、企業及技術,確保中國融入未來的全球價值鏈,并對未來全球秩序的穩定與改善做重要貢獻。國際移民組織(IOM)中國團團長柯吉佩認為,促進經濟貿易發展,人員流動非常重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人才的作用;在疫情限制人員往來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實行刺激政策吸引人才、促進經濟復蘇,進一步促進人才的交流。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研究員,絲路研究院(海口)首席專家、院長張湧認為,海南自由貿易港要依托自身政策與產業優勢,積極發展數字服務貿易。未來,需要進一步縮減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更好利用消費品博覽會等平臺促進服務展示。同時,高度重視人才引進、營商環境建設及數字服務貿易市場規則。
論壇第二單元還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產業發展與政策安排”進行討論。
11月1日,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建院30周年。“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是中改院30年來的建院宗旨。在建院30周年之際,中改院聯合相關機構舉辦本次國際研討會,為建設高水平開放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積極建言獻策。
責任編輯:CmsT